羊城晚报记者 刘颖颖配资排排网
暑假一到,不少医院皮肤科、整形美容门诊接诊量直线上升,学生群体成了就诊的生力军。
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主任郑跃的门诊中,学生患者较平日增长10%到30%,医院整形美容中心7、8月的手术量月均增加一百多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璐璐也接待了多位因对自身容貌不满而出现持续性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患者。
“变美”,是暑期学生在医院诊室中提及的高频词。过去,爱美的学生会在暑假做美甲、烫头、打耳洞;如今,这些项目逐渐被割双眼皮、打瘦脸针、治脱发所取代。面对这场“暑期变美潮”,怎样才算科学、安全地变美?学生和家长容易掉进哪些误区?容貌焦虑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疏解?记者走访了广州多家三甲医院相关科室医生,求取专业意见和“变美秘籍”。
学生:从治痘痘到治脱发,需求愈发具体多元
记者走访发现,学生们的变美需求正悄然迭代。从祛痘、淡斑、脱毛,延伸到割双眼皮、打瘦脸针、治疗脱发甚至洗纹身等项目。医美项目越来越低龄化,主动咨询瘦脸、抽脂、洗纹身的学生逐年增多。与此同时,祛痘治疗与双眼皮手术依然是学生群体最常见的“变美项目”。
“我想在上大学前把痘痘治好,还想变白一点。”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高三毕业生小余(化名)说,自己的青春痘从初中开始爆发,高中三年忙于学业,未能系统治疗。高考结束后,他第一时间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南方医院皮肤科。“之前也看过小红书的祛痘方法,但没有医生给的方案有针对性。”小余的母亲说。
与此同时,“带娃变美”也逐渐成为一些家长的选择。部分家长认为,在外貌上建立优势,有利于孩子社交、求职。“我这次是来做去颈纹的项目,女儿刚高考完、也很爱美,所以打算趁这个暑假带她过来。”正在南方医院整形科就诊的李女士说。
“现在的学生诉求很具体,也更多元。”南方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鲁峰介绍,像双眼皮、隆鼻、面部轮廓改善等都是咨询的热门问题。他建议高考毕业生优先尝试可逆性强、恢复期短的项目,例如打瘦脸针等。“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学生的想法与社会的审美都会变,一定要跟家长商量,把会改变自己一生的医美项目往后放。”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脱发这一从前常见于中年人、上班族的问题也开始困扰不少高三学生。“(学生患者)大多属于‘休止期脱发’,跟压力、熬夜、节食减肥等因素有关。”郑跃说,通常是暂时性的、头发还会长出来,但孩子们容易紧张,担心影响形象。
医生:呼吁孩子理性看待变美,为自己负责
孩子们对美的渴望本身并不该被指责,人们担忧的是其中隐含的盲目和冲动。
鲁峰在门诊中遇到不少前来咨询抽脂手术的高考毕业生。“有些孩子的‘胖’,完全可以通过运动、饮食改善,不需要做手术。”他说,“我们最关注的是,他们有没有做好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
郑跃也分享了一个共性案例:部分学生在家自行高频使用酸类产品,导致皮肤急性过敏,从轻微红肿发展成玫瑰痤疮。“有些学生甚至带着十几瓶护肤品来看诊”,郑跃建议精简护肤,使用氨基酸类洗面奶、日常防晒与简单的保湿即可,产品越多、成分越杂,越容易出问题,发现皮肤问题时要尽早就医。
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整形美容科副主任施歌痛心的,是越来越多孩子因“冲动纹身”留下遗憾。“很多高中生为了‘酷’,花几百元纹了身。高考完想要参军时,家长才发现孩子身上有纹身。”她说,洗纹身价格高昂,并非“一洗了之”,且常常需要半年以上的治疗周期,还可能留下视觉性疤痕,无法参军。
漂亮,不该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纹身是侵入性操作,必须年满18岁,或征得家长同意。”施歌强调,“很多未成年学生连签字权都没有,就已经作出了难以回头的决定。我们希望,学生们在变美之前,先为自己负责。”
容貌焦虑的背后:网络环境、心理创伤与家庭误解
在张璐璐看来,学生的容貌焦虑是一种多维度的心理困扰,其表现包括过度关注外貌细节、反复尝试外形改变、社交回避、自我否定等。“比如,脸上长个痘痘在青春期学生中很常见,但有的孩子会把这种局部缺陷过度放大。”她举例,一名17岁的女生做了3次双眼皮手术仍不满意,只因觉得自己没有完美复刻韩国偶像的“星星眼”,“她并不丑,只是被社交媒体带入了非理性期待的困境。”
这类焦虑的形成,不仅源于自我认知,还常常受到外界和家庭反馈的叠加影响。“有些学生因为皮肤偏黑、长痘被同学起绰号,又未能从父母处获得理解和情绪支持,反而被进一步贬低,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孩子可以追求美,但更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自然状态。”张璐璐说配资排排网,媒体与家庭的引导十分重要。她还建议,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不应一味绝对地否定追求美的动机,应了解需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